形态描述
形态 依据北京(44雄、160雌、卵及蝌蚪)标本。
成体:雄蛙体长55mm左右,当42mm左右时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338,婚垫及内声囊明显;雌蛙体长67mm左右。头略扁,头长略大于头宽;吻端钝圆,吻棱略显,颊部向外倾斜,鼻眼间有一深凹陷;鼻孔位于吻眼之间,眼间距窄,小于鼻间距或上眼睑宽;鼓膜较大而明显,略小于眼径;犁骨齿两小团,间距宽;舌长梨形,后端缺刻深。
前肢较短,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;指较细,指端钝尖,指长顺序3、1、4、2;第一、第二指几乎等长,指侧缘膜窄;关节下瘤小而明显,掌突明显或略显。后肢较粗短,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一般达眼后角,左、右跟部仅相遇;趾端钝尖;趾间几乎满蹼,外侧蹠间蹼达蹠基部,第五趾外侧缘膜窄;关节下瘤小而明显;内蹠突甚发达,成刃状,略短于第一趾;外踱突甚小。
背面皮肤光滑或有疣粒,体侧疣粒明显,背侧褶宽而明显,直达胯部,鼓膜上方的褶较窄,其后逐渐宽厚,部分个体的后段不连续,最宽处与上眼睑几乎等宽;颞褶不显;外跗褶清晰,少数标本有内跗褶;腿部有纵行细肤褶或不显,肛部及股后疣粒明显。腹面皮肤光滑,股腹面具扁平疣。
生活时体背面绿色或橄榄绿色,鼓膜及背侧褶棕黄色;四肢背面绿色或有棕色横纹,股后正中有棕黄色纵线纹,其上方为浅棕色,其下方有一条与之平行的酱色宽纵纹。腹面鲜黄色或略带棕色点,股腹面有棕色斑。液浸标本棕褐色,背侧褶棕红色,股、胫部斑纹清晰;腹面黄色。
第二性征:雄蛙体略小;鼓膜较大;第一指有灰色婚垫;有一对咽侧内声囊,声囊孔较小;有雄性线。
卵:卵群呈片状;卵径1.0-1.5mm,动物极褐色,植物极乳黄色。
蝌蚪:生活时体尾黄绿色,体背及尾部满布深棕色斑纹,从口角至眼下方有金黄色斑;尾肌正中多有一条浅色细纵纹,从尾基部达尾后段逐渐消失,在尾基部的上、下方各有一条宽短浅色纵纹;腹面浅黄色。尾肌弱,尾鳍发达,末段细尖;吻端圆,鼻孔位于吻眼之间,眼位于头两极侧;出水孔位于体左侧,不呈短管状(图602: a);肛孔位于尾肌右侧,无游离管;后肢长4mm左右时,全长35mm,头体长约15mm,尾长20mm左右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339;口较小,上唇中央无乳突,下唇乳突参差排列,口角部有副突;唇齿式为1/1+1:Ⅰ,两排下唇齿几乎等长,内排下唇齿间距较宽;角质颌细弱(图602:b)。
一个前肢即将伸出的变态期蝌蚪,口部尚无变化。一个全长34.5mm、尾长20.5mm前肢已伸出的变态者,前肢基部皮肤褶已封闭;唇齿消失,角质颌及唇乳突仅有残余;股后的深浅纵纹已明显,四肢特征与成体基本相同。
成体:雄蛙体长55mm左右,当42mm左右时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338,婚垫及内声囊明显;雌蛙体长67mm左右。头略扁,头长略大于头宽;吻端钝圆,吻棱略显,颊部向外倾斜,鼻眼间有一深凹陷;鼻孔位于吻眼之间,眼间距窄,小于鼻间距或上眼睑宽;鼓膜较大而明显,略小于眼径;犁骨齿两小团,间距宽;舌长梨形,后端缺刻深。
前肢较短,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;指较细,指端钝尖,指长顺序3、1、4、2;第一、第二指几乎等长,指侧缘膜窄;关节下瘤小而明显,掌突明显或略显。后肢较粗短,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一般达眼后角,左、右跟部仅相遇;趾端钝尖;趾间几乎满蹼,外侧蹠间蹼达蹠基部,第五趾外侧缘膜窄;关节下瘤小而明显;内蹠突甚发达,成刃状,略短于第一趾;外踱突甚小。
背面皮肤光滑或有疣粒,体侧疣粒明显,背侧褶宽而明显,直达胯部,鼓膜上方的褶较窄,其后逐渐宽厚,部分个体的后段不连续,最宽处与上眼睑几乎等宽;颞褶不显;外跗褶清晰,少数标本有内跗褶;腿部有纵行细肤褶或不显,肛部及股后疣粒明显。腹面皮肤光滑,股腹面具扁平疣。
生活时体背面绿色或橄榄绿色,鼓膜及背侧褶棕黄色;四肢背面绿色或有棕色横纹,股后正中有棕黄色纵线纹,其上方为浅棕色,其下方有一条与之平行的酱色宽纵纹。腹面鲜黄色或略带棕色点,股腹面有棕色斑。液浸标本棕褐色,背侧褶棕红色,股、胫部斑纹清晰;腹面黄色。
第二性征:雄蛙体略小;鼓膜较大;第一指有灰色婚垫;有一对咽侧内声囊,声囊孔较小;有雄性线。
卵:卵群呈片状;卵径1.0-1.5mm,动物极褐色,植物极乳黄色。
蝌蚪:生活时体尾黄绿色,体背及尾部满布深棕色斑纹,从口角至眼下方有金黄色斑;尾肌正中多有一条浅色细纵纹,从尾基部达尾后段逐渐消失,在尾基部的上、下方各有一条宽短浅色纵纹;腹面浅黄色。尾肌弱,尾鳍发达,末段细尖;吻端圆,鼻孔位于吻眼之间,眼位于头两极侧;出水孔位于体左侧,不呈短管状(图602: a);肛孔位于尾肌右侧,无游离管;后肢长4mm左右时,全长35mm,头体长约15mm,尾长20mm左右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339;口较小,上唇中央无乳突,下唇乳突参差排列,口角部有副突;唇齿式为1/1+1:Ⅰ,两排下唇齿几乎等长,内排下唇齿间距较宽;角质颌细弱(图602:b)。
一个前肢即将伸出的变态期蝌蚪,口部尚无变化。一个全长34.5mm、尾长20.5mm前肢已伸出的变态者,前肢基部皮肤褶已封闭;唇齿消失,角质颌及唇乳突仅有残余;股后的深浅纵纹已明显,四肢特征与成体基本相同。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 趾间几乎满蹼;内蹠突极发达;背侧褶最宽处与上眼睑等宽;大腿后部云斑少,有清晰的黄色与酱色纵纹。雄蛙有一对咽侧内声囊。
生物学
生物学资料该蛙多栖于海拔50-200m稻田区内的池塘,在藕塘和池塘附近的稻田内也常能见到。一般多匐匍在塘内杂草间或藕叶上,或将头部露于水面或蹲于塘边;昼夜出外觅食,白天可用钓鱼的方法捕捉,当诱饵在该蛙附近摆动时,该蛙极为敏捷地注视着食物,并迅速地追捕,常常咬住“食物”不放,以至于被擒。产卵季节在4-6月;7月20日左右获得全长20mm至变态期的蝌蚪。据陈壁辉(1991:11)记载,该蛙的卵群含卵850(325-1128)粒(安徽芜湖),当年10月下旬至翌年4月入蛰冬眠,冬眠期约为6个月。蝌蚪栖于池塘边或水草间,多分散底栖不易发现,用水网在水草间网捕,每次仅网到1-3个,较难捕获。在同一环境中还采到黑斑侧褶蛙的蝌蚪和刚完成变态的新 成蛙。冯照军(2000)报道,江苏徐州地区金线侧褶蛙的繁殖季节为5月上旬至6月中旬,卵群呈片状;平均卵数1500 (325-3445)粒,直径1.0-1.5mm。鸣声似小鸡的叫声“ji-ji"或“ji-ji-ji”。雌、雄蛙比为1∶3。
海拔范围
国内分布
地理分布辽宁(东沟)、河北(秦皇岛、容城杨村)、北京、天津、山东(全省分布如济南、泰安、泰山、青岛、成武等)、山西(太原、清徐、襄汾、永济、曲沃、候马、临汾、翼城、运城、洪洞、长治和晋东南地区)、安徽(芜湖、歙县、屯溪、休宁、黟县、石台、宁国、宣城、蚌阜、肥西、淮北、褚兰、灵壁、九华山、青阳县陵阳)、江苏(南京、宜兴、苏州、溧阳、邗江、江都、高邮、长江下游及淮河平原)、浙江(杭州、嘉兴、湖州、宁波、奉化、临海、黄岩、温州、金华、舟山、温岭、缙云、象山、余杭、临安、萧山、天台、新昌、遂昌、西天目山、南雁荡山)、江西(?)。
经济意义
该蛙分布广,数量多,常栖息在稻田、藕塘及其附近,能大量捕食害虫,其有益系数为370%。此外,其还可以作为实验动物。
分类讨论
讨论金线侧褶蛙Pelophylax plancyi除指名亚种外,另一亚种分布于朝鲜,其种名为金线侧褶蛙朝鲜亚种Pelophylax plancyi chosenica (Okada.1931)。Kuramoto (1983)根据台湾和朝鲜标本的繁殖生物资料不同等,将朝鲜的标本记载为种级Rana chosenica(=Pelophylax chosenica).